專訪前國史館長 張炎憲 : ROC 還在流亡中

來源 : 新頭殼newtalk 2010.07.07 張永安/專訪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農曆2010年4月12日參加台教會新書發表會時,一席「中華民國過去是一個流亡政府」的談話,掀起政壇風波,曾擔任國史館館長的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張炎憲接受新頭殼專訪時表示,蔡英文的講法是正確的,但還不夠精確,她未談到歷史的演化過程,更正確的論述是:中華民國至今還是流亡政府。

他指出,有人以為民主化過程、民選總統之後,中華民國就不是流亡政府,這樣的觀念並不精確;因為中華民國政府無法回到中國,中華民國又不等於台灣,台灣也不代表中華民國,因此要使中華民國不再流亡,必須正名制憲,正名制憲經由人民公投同意之後,意味代表台灣的政府與國家誕生,中華民國才結束流亡狀態。

張炎憲說,只要一天掛著未經台灣人民同意過的「中華民國」,流亡政府就沒有結束。張炎憲強調,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要變成不是流亡政府,必須靠台灣人民的力量,不解決這個問題,國際上不可能承認台灣的政府及國家主權。

張炎憲同時也說,流亡政府並不可恥,二次大戰時,法國被德國納粹打敗,戴高樂在英國倫敦成立流亡政府(非自己領土);韓國李承晚也曾在上海成立流亡政府;西藏至今也是流亡政府。不是在自己領土成立的政府就叫流亡政府,流亡政府是一個中性名詞,流亡政府不是可恥的事情,流亡政府也可以變成本地政權。

因此他強調,中華民國若要結束流亡政府狀態,第一,必須打回中國、回到自己的母國,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結束在英國倫敦的流亡政府遷回法國,結束流亡狀態;另一解決方式是,中華民國落地生根與台灣結合,透過正名制憲以及人民公投方式讓中華民國與台灣產生連結。

張炎憲對「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看法,主要從歷史的角度而非政治觀點提出。他指出,「流亡政府」是指不是在自己領土成立的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2月8日遷到台灣後,當時的台灣並不是中華民國的領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之後,中華民國受到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命令,由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派人到台灣接收(陳儀接收台灣),代表盟軍到台灣接收,當時中山堂的接收典禮上還掛著美國、中華民國、英國及蘇聯四國的國旗,職是之故,蔣政權並不是代表中華民國接收台灣,而是接到盟軍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的接收命令。

爾後,中華民國政府在1946年宣布台灣人民屬於中華民國國籍,當時美國、英國都提出抗議,主要是太平洋地區還沒有簽定和約,台灣的歸屬不明確,因此,這樣的宣布等於是中華民國片面宣布台灣人屬於中華民國國籍。

張炎憲強調:翻開歷史,1949年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時,台灣並不是中華民國領土(屬於日本殖民地),直到1951年,盟軍各國與日本政府在美國舊金山簽定舊金山和約(1951年9月8日),該和約簽定時只討論到戰爭狀態結束之後,亞洲局勢應如何重新調整。

然而,舊金山和約,日本並未將台灣轉移給中華民國繼承,因此,1945年8日15日戰爭結束到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政府簽定「台北和約」前,這個階段台灣的領土並未歸屬給任何國家。換言之,中華民國統治台灣只能算是軍事佔領,這段期間(1945年8月15日至1952年4月28日),台灣歸屬並不明確,也就是中華民國、蔣介石軍事佔領台灣,但台灣不是中華民國的土地,因此,中華民國到台灣當然是流亡政府。

第二階段,1952年4月28日台北和約簽定後,日本政府雖放棄台灣,卻沒有說放棄之後交給中華民國政府,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民國統治台灣屬非法統治、也是入侵者,即外來政權,更精確的說「中華民國是一個失去母國的流亡政府」,蔣介石實施戒嚴、白色恐怖的獨裁體制,軍事統治台灣,合法性不足。況且,蔣介石在1950年「中山會報」曾對部屬說,「中華民國在1949年就滅亡了,我們是亡國之民要努力」,這是他激勵部屬要奮發的話,但蔣介石心裡很清楚中華民國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滅亡了,他必須在台灣重建另外一個政權。

他認為,中華民國是從南京跑出來、進而在台灣成立政府,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符合歷史的客觀事實;藍營聽到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反應很激烈,主要是流亡政府意味沒有根、不合法,也就是佔領台灣不合法。

不過,民進黨針對蔡英文的談話後來補充,「中華民國在1996年總統直選以後就不是流亡政府了」;對此,張炎憲強調,如此解釋是用台灣民主化過程加以看待,用台灣人民的民主運動解決「流亡政府」的問題,如果中華民國等於台灣,中華民國不再是流亡政府。他說,李登輝、陳水扁都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還沒有完全解決,馬英九上任後復辟一個中國架構,卻反映中華民國依舊是流亡政府的本質。

至於蔡英文所指稱「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是過去式、不是現在式」,張炎憲表示:中華民國從1952年到蔣經國去世再到李登輝繼位,都是以流亡政府的形態統治台灣,李登輝想解決流亡政府的法律問題,透過中央民代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期盼讓中華民國統治台灣合法化,也就是中華民國落地生根、台灣化。李登輝在位期間一直強調,中華民國的統治範圍只及台澎金馬,「中華民國在台灣」以及「兩國論」就是要解決這個歷史性問題,李登輝心裡很清楚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要從不合法變成合法化,必須推動台灣民主憲政改革,即中央民代改選及總統直選。

他強調,流亡政府控制一個地區之後必須透過選舉取得當地人民的認同,以前流亡政府利用「萬年國會」來維護它的合法性,現在雖然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和總統直選了,但流亡政府帶過來的中華民國憲法,未經台灣人民同意仍強壓在台灣人民之上,因此在未正名制憲之前,現今的政府,從法理上來看,依舊是流亡政府。

張炎憲認為,有人批評「流亡政府」比「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論」更獨,這是選舉炒作、作為藍綠對決的方法,是有政治考量的,但不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身為研究歷史學者,必須從歷史的過程看待整件事,與政治考量不一樣。

附註:

張炎憲,1947年生,台灣嘉義縣人,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留日返台後,擔任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員,兼任輔仁、東吳、清華大學教職。1991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成立,張炎憲與陳奇祿、吳豐山等被聘為董事,民進黨執政時被聘任為國史館館長;現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

張炎憲擔任國史館期間,出版許多台灣史料的書籍,例如,《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台灣主權論述》、《雷震案史料彙編》,並進行國家卸任元首與副元首相關史料之紀錄與整理,並出版《李登輝總統訪談錄》、《李登輝總統照片集》、《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蔣經國總統照片集》與故副總統陳誠的《石叟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