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藍過半組閣?--司馬昭之心與春秋大夢

國民黨主席連戰日前在造勢場合,不小心說了「如果泛藍過半,就要組政府」之語,令很多學過政治學的人聽了直呼不可思議,探其心理連主席似乎還有意「問鼎中原」,預告再戰兩千零八。對於這樣的言論,是否有理,還有待正確的憲法認知與民意的驗證!

筆者所學是政治學,聽到名校的政治學教授說國會過半就要組政府的邏輯,自己也感到很驚訝。許多主張國會多數應享有組閣權的說法,通常是引用所謂的「左右共治」(cohabitation) 作為分享政府權力的理論基礎,其中常被被提到的例子是法國第五共和時期(馬英九市長被問相關問題也是以此回應媒體)。這時期的總統與國會多數黨分屬不同政黨,總統為求統治的穩定,因此任命國會多數黨領袖擔任總理(相當於我國的行政院長)。而法國成就權力共享的傳統,簡單來說是基於主觀的「憲政慣例」,以及客觀的「共治基礎」。

主觀的憲政慣例是一九六八年,當時國民議會因任期屆滿而進行改選。選舉結果由右派「共和聯盟」與「法國民主同盟」兩大政黨聯盟獲得過半數的席位並結合為執政多數聯盟。左派社會黨總統密特朗在維持憲政正常運作及政治現實的考量之下,不得不任命右派聯盟的領袖席哈克為總理,開啟第一次「左右共治」局面的傳統,此後三次左右共治皆延續這樣的憲政慣例;而客觀的共治基礎,則是成熟與包容的政治文化。法國政治權謀及政黨鬥爭雖然時有耳聞,但在民主政治與憲政架構的大前提之下國家領導者多會以長治久安及國家大局為重。

從以上的主客觀基礎來看,我國憲法既無憲政慣例的傳統,又連國家認同都出現分歧,中國台灣敵我不分,而主權也面臨政治現實的挑戰時,政治競爭變成德國法學巨擘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所說:所有政治活動和政治動機所歸結的具體政治性劃分就是分清敵友(Die spezifisch politische Unterscheidung, auf- welsche sich die politischen Mitve und Handlungen zuruckfufren lassen, ist die Unterschdung von Freund und feind)。在這種「沒有真相,就沒有總統」,不顧國家政治穩定的挑釁言語下,異化政治對手,拉抬到「三軍有選擇統帥的權利」,意圖質疑國家軍隊對人民的忠誠度,要談到政治包容,連先生是否覺得自己仍做的不夠?

因此這兩項要素八字都還沒一撇,連先生就急著想分一杯羹,意圖暗示泛藍在國會過半後,能夠一舉合理化公然奪取阿扁總統的合法統治權,無所不用其極的惡劣心態,把人民當作都沒讀過書,沒人懂政治學。這樣的行徑一方面是拿憲法來自己解釋奪權的正當性,完全忽視當初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國會在野黨多數生態下惡意杯革產生的政治僵局,導致經濟蕭條,連帶人民生活也受到極大影響的前車之鑑,只為遂行自己野心的司馬昭之心顯露無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阿舍在兩千年敗選後還沈溺於當大總統的幻想中一直沒醒,不但不顧黨內要求新人出頭的心聲,更將泛藍支持者帶到他的「異想世界」中而「樂不思蜀」,跟著他繼續做春秋大夢。此等黨主席,比起當初為了中國統一和平穩定「而禪讓總統大位」給袁世凱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實在令人不禁感嘆,「作大事,不要做大官」的黨魂是否還在?

劉玉勻


王馬快出頭天吧.
好漫長的連宋之亂.何時能了?
以後歷史課本.不知道會不會記載連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