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人?宇宙人?!
想想小時候很要好的朋友,長大後來都再也沒聯絡。而朋友的關係也不像以前那麼好。是時間、空間、立場、宗教、興趣等因素使得很少往來嗎?也沒有那麼在意目前這樣的結果,只是突然想到究竟是為什麼會這樣演變呢?
黨國時代的教育我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後來讀了國立編譯館以外的歷史後,讓我覺得我根本不是中國人。當前全世界公認的「中國人」是唯一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很可惜「中華民國」在世界上因為中國人的排擠,使得我們國家無法正常化。所以我只承認我是臺灣人,放大一點的說法我是中華民國人,再放大一點的說法是我是華人。常常有人質疑我?明明我說的就是中文、寫的文字也是中文。為什麼我不是中國人?可是您要知道,會使用中文的人不一定是中國人。例如:新加坡會中文的人,不會認為他們是中國人。美國人說英語也不會認為他們是英國人。國籍讓大家有所區別,你從哪裡來?你是什麼人?
就政治而言在臺灣人民有主張「臺灣國」、「中華民國是中國唯一代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兩岸一家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代表」還有許多其他主張,真的很多元也給予尊重與包容。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主張,讓我失去一些好友。因為立場不同,大家有所顧忌、談話內容再也不能無所不談,再好的朋友因為立場不同也會漸行漸遠。不管支持哪一種主張,總是會把自己匡在某個格局。只要有主張,就會有敵人。主張臺灣獨立的人,那中國人就會是你的敵人。主張和中國統一的人,那美國、日本就會是你的敵人。主張地球人,那外星人就會是你的敵人。
這讓我想到「楚弓楚得」的成語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公孫龍子·跡府》,該書提到楚國的一位君主帶著「繁弱之弓」和「忘歸之矢」到雲夢澤打獵,卻把弓遺失了,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卻阻止了他們,說道:「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這則故事想表達出楚王胸襟廣大。後來孔子聽到了楚弓楚得的故事,覺得楚王心胸仍不夠寬廣,沒有盡到仁義,說道「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他認為應該超越楚國的局限,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楚國人與否無關緊要。由此觀之,楚王的國家觀比孔子的天下觀狹窄。而孔子把「楚人」和「人」的概念作了區分。當老子聽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的評價後,說道「去其人而可矣」,表示連「人」也不必拘泥,只說「失之,得之」即可。反映了道家的立場,即主張人與萬物都是一樣的,是自然的平等產物。這主張應該跟佛教的「無我」很接近。人無我,是說人身不外是色(形質)、受(感覺)、想(觀念)、行(行動)、識(意識)五類,即五蘊結合而成,沒有常恆自在的主體。
仔細想好像是「分別心」、「區別心」導致這樣的狀況。很小的小朋友不分國籍、不管語言,可以玩在一起。長大後就不是這樣,每個人都在選邊站。國籍不一樣劃分彼此界線,政治立場不一樣又分割了國內的團結。然後,在臺灣又分閩南、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等。分了種族之後,又分宗教信仰、飲食習慣等區分了彼此。這樣一直區分下去不是好孤單嗎?最後執著於「我」,我是全世界唯一的,我和大家不一樣,然後大家得隔閡就越來越大,利益衝突等就這樣來的。然後把自己關在小小的「我」。其實我小時候就是因為飲食跟大家不同,使得大家叫我「呷菜A」,大家要去聚餐的時候,都會特別考量到我。但是我很不喜歡別人遷就我,也不喜歡別人沒考慮我,最後大家的聚餐我都懶得參加。自己逐漸把圍牆蓋起來,把自己關在裡面。
最近在讀「達賴喇嘛談:使命、佛法、教育、西藏」這本書。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達賴喇嘛多次演講開始的時候都會稱呼大家「兄弟姐妹們」也會強調——我們都是相同的人類,如果過分的強調人種、宗教、國籍等在情感上會變得非常孤單、寂寞。所以我們要努力的捨棄了區別心,要把大家視為自己,別人的痛苦也是我的痛苦,別人快樂我也快樂。
我要學習達賴喇嘛把所有人類看成自己,與每個人都有情感上的連結。以下是我要努力學習的筆記:
念誦四無量心: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是慈無量。
-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是悲無量。
-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是喜無量。
-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是捨無量。
佛教修行者要將爾四種心境擴展到無邊無際,所以又叫四無量心、四無量觀。四梵住最初起源於古印度宗教,婆羅門教相信,保持這四種心態,將可投生梵天,與大梵天同住。釋迦牟尼以此來教導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這四種心態來修行。
慈,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猶如自己親人。
悲,又稱拔苦,希望能幫助眾生解脫痛苦。
喜,又稱禪悅,是一種平靜而且快樂的心態。
捨,則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斷我見、我所、我執。
四無量心起源自無量心三昧,釋迦牟尼佛以無量來形容四梵住,在觀想中,將四梵住的心態,擴展至一切眾生身上。
觀察一切有情,發起慈悲心而興起給與眾生種種樂、拔除眾生所受種種苦的想法。由數息觀、不淨觀修行入門,之後繼之以修行慈悲觀。依慈心觀,可進入無量心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