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ly browsing tag

經文

【轉貼】抄好的經文如何處理?

來源: 【抄好的经文如何处理】--印光大师、海涛法师开示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教我們用乾淨的鍋,下面鋪上乾淨的箔錠,以免紙灰飛濺. 然後把灰收集好,裝在新的布口袋里,加上乾淨的沙子, 乾淨的石頭,乾淨的磚頭等等, 然後沈入水底. 加沙石是為了讓紙灰不要浮在水面上,遭到污穢. 原文 【焚經一事,雖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燒於錫箔灰中。錫箔灰,賣於收灰者,將紙灰簸出,而留其錫以賣之,此經灰,不同棄於垃圾中乎?誰肯細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於大江大海中乎?光於初出家時,見放蒙山,燒黃表,內加往生錢者(印《往生咒》如錢形,故名往生錢)。點著,隨點隨著,至手不能執則丟之。每每未燒盡,而每張多有字未燒及。光緒十六年,在北京龍泉寺,晨出寺門,見夜間放焰口送孤魂所燒之紙堆,有往生錢約二寸厚,只燒一半,光拾而納之於字簍中。倘被僕人打掃,不同歸於垃圾中乎?是知無論何法,皆須細心人做。若大派頭人做,則益未得,而禍先得矣。前數年,太平寺為蘇州隱貧會代售硃書《金剛經》,真達和尚聞光說而止,不為售。如有人送硃書《金剛經》,不必於做佛事燒,恐無有細心人料理,仍蹈前愆。當在家中清淨處,具一大鍋,或大洋鐵盆,下鋪箔錠,置經於上,上又加以箔錠,以免飛揚。候其火滅,取其灰,貯於新布袋中。又須內加淨沙,或淨石,淨磚,投於江海深處,庶可無過。若不加沙石於內,則浮而不沈,仍漂之於岸上,終遭穢污。焚經如此用心,必有功德,必無過愆。否則,吾不敢說。彼焚經者,誰不是與錫箔同燒乎?南方錫箔好,人不肯燒之於地。北京錫箔惡劣,諸寺皆不知敬惜字,凡人家做佛事,每每文疏均於門前車路上燒,並不用器盛貯。人畜踐蹋,其過非小,而相習成風,大可痛悼。此事在吾人分上,當以緘默自守。】 【海濤法師開示】 問:可不可以抄經?抄好的經如何處理? 答:首先我們必須讚歎抄經的功德,抄經是修行的基本,一定要會抄經、念經、背經、印經典,抄經是修禪定、消業最好的方式。在中國佛教裡面有一個典故,有一個女人,生前很喜歡吃螃蟹加一點酒,吃醉蟹!後來因為生病死了,死後下到蟹山地獄,整個山都是螃蟹,先咬她的眼睛,再吃她的身體。蝦子跟螃蟹很可憐,眼睛沒有眼皮,要死前眼睛最痛苦,然後是身體。所以她就托夢給她先生,她說:「夫妻一場,拜託你到隔壁找法師,幫我抄金剛經七遍。」那個法師很慈悲的幫她抄了一遍,當天晚上就來跟他先生感恩說:「我現在痛苦比較減低了!」七遍抄完,馬上就生天了。這是抄經的功德。 抄好的經文要怎麼處理呢?在台灣大部份都是火化掉,但是傳喜法師建議說:「火化太浪費了,這抄經的功德很大,可以找空地蓋個倉庫,把抄好的經文全部放在裡面,就形成一個法舍利塔,大家來拜多好呀!」各位看這意見好不好?我們也蓋一個,真的沒有地方放才把它火化。但是火化不是在回向功德喔,中國人做了什麼善事,就把收據拿到天公爐燒掉,向天公報告我做了哪些功德。 不是這樣的,抄經是在你抄的當下修禪定,專心慢慢的抄,一邊思考法義增長智慧,當下就是功德,抄完經馬上回向。我有一個醫生朋友,聽我講抄經功德很大,就每天抄《心經》送給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罵我:「同學呀!沒抄沒事,現在抄到鬼來找我,你叫我寫這什麼東西啊?」我就問他:「你有沒有回向?」他說:「你又沒講。」其實我有講,是他忘了回向,每次抄完經就送人,他的冤親債主得不到功德,尤其他在做醫生,所以鬼就來拜託他回向;回向後旁邊的鬼道、生病的眾生,都得到功德了。所以,就算當天沒有抄完,要休息前就要馬上回向。抄好的經可以保留,太多了可以按照祖師的說法把它火化,火化後灰埋在乾淨的地方,不要被人家踩到就可以。如果哪位菩薩家裡有倉庫,願意發心,大家將抄好的經都寄給你,你統一處理回收,回收以後再作成抄經本,這樣更好。 問:經書分作經律論,佛經是指佛陀所說的話稱佛經,那麼律跟論是誰說的?有何差別? 答:律,又叫毘尼,含有調伏、滅、離行、善治等意義。佛陀滅度以後,由優波離尊者誦出,有制伏、滅除過惡之意。是佛陀為出家眾所制定,須遵守的有關生活規範的禁戒。論,又稱阿毘達磨,意譯對法,即明示教法之意。將經典所說的義理,加以分別、整理、或解說的稱為論;是佛陀滅度以後,佛弟子按照佛陀所說的經來討論,譬如解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內容以討論佛陀所說的法。經跟律都是佛所說的,由弟子所結集的;論是佛的弟子,討論佛所講的經跟律,叫論。經律論又叫三藏。 請問弘法會場中間的紅地毯,為什麼不可以走? 答:因為我們尊敬法師、尊敬和尚,大殿前面的拜墊、紅地毯,是要讓主法的和尚、老師父走的;就像我們灑花瓣在地上,要讓佛陀走過這裡的道理一樣。所以居士盡量不要走過中間的紅地毯,要繞一圈,這代表恭敬心,這樣會場也比較莊嚴。並不是說你走這個地毯犯戒,而是要提醒我們尊敬,這條路是要讓住持師父、法師走的,我們盡量不要走。

懺悔文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大佛頂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大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

[筆記] – 藥師咒

那謨 薄伽筏帝,裨殺社窶嚕, 薛琉璃缽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 阿羅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阤: 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 namo bhagavate bhaiṣajyaguru vaiḍūryaprabharājāya t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mbuddhāya tadyathā: oṃ bhaiṣajye bhaiṣajye mahābhaiṣajya-samudgate svāhā. — 那謨(namo) : 南無 …

【轉載】如何唸藥師咒迴向?

節錄原文 : 請問該如何唸藥師咒並迴向給生病的家人? 先置入性行銷一下,歡迎大家下載:「藥師咒 android 版」、「藥師咒 iOS 版」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藥師咒: 那謨薄伽筏帝,裨殺社窶嚕,薛琉璃缽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阤: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 念藥師咒的三大利益: 一、為他人 親人好友生病難過,可為他持咒,每次持咒108遍,加持在病人的藥物、食物或煮開的水裡給病人服用,可以幫助病人脫離病苦恢復健康。為病人持咒治病,最好能夠先洗澡漱口,保持身口的清淨。 二、為自己 自己生病依前面方法為自己解除疾病。多念藥師咒可以無病延年,常保健康。 三、往生藥師佛淨土 念藥師咒命終可以往生美麗的藥師如來淨土,不會有墮落三惡道的恐怖,也不必再來人間受冷暖之苦。 迴向: 唸「藥師咒」請作如下迴向: 願以此功德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再以此功德迴向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願眾生離苦得樂,往生佛國淨土證得菩提。再以此功德迴向○○○(自己的名字或患病者的名字)的冤親債主,願他們能離苦得樂,往生佛國淨土,證得菩提。再以此功德迴向○○○(自己或患者),願○○○(自己或患者)業障消除,病症痊癒,身心恢復健康。 …

Medicine Buddha Mantra

Sanskrit: namo bhagavate bhaiṣajyaguru vaidūryaprabharājāya v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mbuddhāya tadyathā: oṃ bhaiṣajye bhaiṣajye bhaiṣajya-samudgate svāhā tay-ya-tah om bay-kah-jay bay-ka-jay mah-hah bay-kah-jay bay-ka-jay rah-jah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告曼殊師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

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