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ly browsing tag

健康, Page 3

睡不好 恐為阿茲海默症前兆

來源 : 中國時報【黃文正╱綜合報導】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指出,睡不好,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不過這是他們針對小鼠所做的研究結果,目前尚不確定是否也適用於人類。 研究學者霍茲曼教授(David Holtzman)說:「如果阿茲海默症患者初期就會出現睡眠失調症狀,那麼,這些變化可讓我們較易察覺阿茲海默症的前兆。」 研究人員指出,大腦內的蛋白質塊,也就是所謂的斑塊,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因子,而斑塊主要由乙型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的蛋白質所組成。 研究人員以一群年輕小鼠為實驗對象,發現小鼠腦內的乙型澱粉樣蛋白含量每日會自然升降,醒著時,含量上升,睡眠時,則會下降。 這項發表在《科學轉譯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當小鼠睡眠循環遭破壞後,會加速腦內斑塊形成。 為證實乙型澱粉樣蛋白與睡眠變化有直接關連,研究人員以另一組相同基因的小鼠作實驗,為小鼠注射抗乙型澱粉樣蛋白疫苗。結果小鼠長大後,腦內並未形成斑塊,睡眠正常,乙型澱粉樣蛋白含量每日也會自然升降。 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協會表示,若能證實睡眠失調確實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將有助及早發現,早日治療。 – 真羨慕睡得熟的人生 XD

間隔芹菜…2小時 食、補忌相剋

來源 : 台灣新生報 – 記者萬博超 服用補藥時,最好與食用白蘿蔔、空心菜及芹菜間隔至少2小時。中醫師洪汝欣指出,這些食物會削弱補藥的效果。 中醫師洪汝欣表示,空心菜具清熱的效果,可能影響中藥補方的效益,所以不建議與服用中藥的時間太接近;不過如果是上火,飲食不潔,需清熱解毒,不妨煮一把空心菜食用。 醫師指出,服補氣血的中藥時需少食白蘿蔔,或與服中藥的時間錯開,蘿蔔促進腸胃蠕動,具有理氣利濕功用,影響服用補藥的效果。 然而平時食用白蘿蔔其實好處很多,較生的白蘿蔔有些辛辣,偏涼,助止咳去痰,健胃助消化,有利尿及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 中醫認為,溼熱之氣造成的腸胃、皮膚問題很常見,中醫對腹脹、瀉肚子等腸胃不適症狀,可選擇搭配清爽理氣的白蘿蔔湯、 醫師同時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服用補藥,病患在出現急性感染發炎時最好少吃補氣、補養藥否則不利人體排除感染、發炎的因子,無助於及早康復。對出現實熱性感染的患者來說,更不宜任意吃補氣藥。 而早上飲用偏寒涼的飲品,可能導致下午精神不佳,晚上卻又難入睡。中醫師洪汝欣指出,臨床上遇過患者每到下午就想睡覺,晚上卻又失眠,分析原因可能是早上飲用偏涼的精力湯,抑制陽氣升起,所以白天容易疲累,生理時鐘容易混亂。 洪汝欣醫師指出,每個人體質不同,無法一概而論,或許有些人可以喝精力湯而無任何不適,一般人偶爾打精力湯飲用無妨,但不建議天天喝。 洪汝欣進一步指出,如果喝一般生菜、水果打成的精力湯,也需留意有無農藥與有害物質的問題,有些毒素經加熱後會分解。煮熟的蔬菜較無此問題。如果因為喝生菜蔬果打成精力湯而使體質偏向虛寒,醫師指出,可考慮使用理中湯為主方加減,以調整體質。 除了體質壯實的人外,多吃生冷寒涼食物無益養生。中醫師並不鼓勵所有民眾都選擇生冷的飲食,生菜蔬果最好適度搭配堅果、薑等稍溫熱的食材,也需留意容易導致過敏的食材。有些人喝了精力湯可能覺得排便太軟或腸胃不舒服,此時就要仔細考慮配方是否合適。

汽水可樂 害你變老變肥變笨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研究早已證實,汽水可樂等飲料是毫無營養價值的糖水,喝多了會導致肥胖與糖尿病。美國MSNBC最近報導,這些飲料對健康和環境一無是處,人們有五大理由拒喝汽水可樂。 一、加速老化:汽水可樂含有磷酸,攝取過多可能引發心臟、腎臟問題,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等症頭,磷酸恐將加速老化。 二、焦糖致癌隱憂:美國消費者權益團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去年研究發現,可樂含有一種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會致癌的化學物質「4-甲基咪唑」(4-MI)。4-MI是在以亞硫酸銨為原料生產焦糖色素時,自然產生的致癌物質。 三、山果露腦:百事可樂旗下的檸檬汽水「山果露」因糖分過高,讓愛喝的小孩滿嘴蛀牙。山果露還添加溴化蔬菜油(BVO),攝取過量,會導致記憶喪失和神經失調。 四、鋁罐有毒:鋁罐幾乎都含雙酚A,造成早熟、不孕、肥胖及數種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五、水汙染:添加在低熱量汽水中的代糖無法在人體內分解,甚至在廢水、河流的取樣,也測出低卡汽水添加物,影響生物攝食。

什麼時候該讓病人走?

文章來源 : 天下雜誌 (作者:林倖妃) 「老師都教我們以救人為天職,但沒教我們遇到不能救的病人怎麼辦?」用盡武器救人的醫生,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讓病人活下去,而是助人善終。 作為醫生,面對生死,心中會有更多掙扎嗎? 晚上八點,台大醫院燈火輝煌。草草吃著麵包當晚餐,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說,科技發展到今天,醫生最大的問題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因為心臟不好可以裝循環輔助器,肺臟不好可以裝呼吸器,肝臟不好可以血漿置換,或是輸入冷凍性新鮮血漿,骨髓不好輸血,免疫不好打抗生素,即使是垂死的病人也可以撐很久,「死不了」。問題是,「死亡是什麼?怎樣才算活著」? 連醫生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八十二歲的老公公罹患心臟病, 花一百六十萬元裝置人工心臟, 但因機器太大台,他到哪裡都必須拖著救命的「心臟」,問醫生有沒有解決的辦法?醫生告訴他要再花三百五十萬元換台體積較小的機器。老先生不願意,最後因為要拖著龐然大物才能行動,得了重度憂鬱症躺在床上,七個月後中風死了。這是病人的選擇。 科技讓人不得好死? 在人稱「葉醫師」的葉克膜出現後,讓醫師陷入更沉重的生死抉擇。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即使沒有心臟,裝上葉克膜也可以暫時維持生命,台大醫院最高存活紀錄是一一七天。只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走出醫院,更多的是在「葉醫師」加持下,看著自己的腳從下面一直黑上來,清醒地看著自己慢慢死掉。 一位知名企業家的太太就裝著葉克膜直到全身變黑,過世前嚴重浮腫變形,「高科技反而讓人不得好死,」柯文哲感嘆說。住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在過世前平均多三公斤,因為不斷用各種儀器和藥物,導致身體浮腫,只為維持一口氣在。 醫生不願面對死亡,無法開口告訴家屬實情,只能用盡手中所有「武器」。 死亡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在加護病房。「但今天的困境已經不是病人怎麼活下去,而是怎麼善終,讓病人在往生前少受點折磨,」柯文哲反省。 「我們叫醫生,不會醫死人,老師都教我們以救人為天職,但沒教我們遇到不能救的病人怎麼辦?是誰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事實,病人家屬或醫生?結果結論是醫生。」說話直接不拐彎的柯文哲指著電腦螢幕前一張張震撼人心的投影片說。 這是他最近幾年最常思考的問題:醫生還是醫死?什麼時候該關掉葉克膜,讓病人走?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主任、同時也是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感慨地說,他的老師五十多歲時因為心臟癌症開刀後,同樣身為醫師的老師自知存活機會不大,強烈表達意願, 萬一時,要放棄急救,保持最後的尊嚴離開。但事情發生時師公(老師的老師)堅持插管,強行救回老師,「我怎麼可能讓我的學生走?」師公的話語中滿是悲哀,一輩子當醫生的他,不願意面對學生的死亡。 滿屋子的醫生在此時都沉默了, …

腹中有無宿便? 把脈可見真章

作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月31日 上午12:03 中醫只用脈診,也可以診斷出患者體內宿便卡在腸道裡!今年三十多歲的李先生,因為去年底健康檢查報告數據顯示紅字,代表健康已亮起了紅燈,不過,中醫師彭文光表示,透過脈診診斷發現,患者因為體內有黏稠宿便卡住而沒辦法排出體外,因此導致患者會出現一系列不適的症狀。 彭文光醫師指出,根據脈診診斷,發現這位三十多歲的男性患者有宿便在腸道深處而無法順利排出,以致於患者出現肩膀緊繃又痠硬、腰痠、眼睛乾澀、肚子不舒服、夜間失眠睡不好等症狀,所以健康檢查報告才會出現警訊;這時候只要服用調胃承氣湯即可通便軟堅,和胃泄熱,改善原先產生的各種不適症。 不過,由於這道處方含有大黃、炙甘草、芒硝等中藥材,服用後會促進腸道劇烈蠕動,很多患者都因為疼痛、過度頻繁拉肚子而大感吃不消,甚至於胃部也可能會感到很疼痛,但這種疼痛是健康的疼痛,跟生病所引起的疼痛感不太一樣,若患者真的受不了,建議可事先服用平胃散來減緩脾胃、脘腹的不舒服情形。 彭文光醫師進一步指出,從患者脈象中可以診斷出,由於宿便太黏稠,以致於黏在腸道深處,因為一直排不出來,最後就影響到身體健康,像這種情況就必須透過促使腸道劇烈蠕動的方式,將宿便全部排出來,宿便清光後,患者的一系列不適症就可望解除,身體狀況就可望逐漸恢復正常。 — 可能我有這樣的癥狀. 應該早點去看醫生.

多吃甜點好理由:抗憂鬱

(路透倫敦2日電)壓力大時,愛吃甜食可能不是解釋我們想吃冰淇淋和蛋糕的唯一理由。 根據比利時魯汶大學(University of Leuven)科學家所做的研究,大啖高脂食物所得到的滿足感並不純粹來自於吃的愉悅感官經驗,也來自於腸道與大腦間的訊號傳遞。 研究用核磁共振掃描,調查把脂肪酸直接注入胃部會對情緒產生什麼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臨床調查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科學家先讓12名受試者聆聽哀傷音樂並觀看悲傷影像,再用鼻胃管給予其中6人脂肪酸,另6人食鹽水。 在不知道自己被餵食什麼的情況下,受試者於掃描前和掃描期間以1-9等級評估自己情緒。 結果顯示,餵食脂肪酸這組在看了影像與聆聽音樂後,悲傷程度只有餵食食鹽水組的一半。中央社(翻譯)

8種食物趕走憂鬱

資料來源 : 優活健康資訊網╱編輯中心報導 人的喜怒哀樂其實與飲食有密切的關系,人體的血清素有助於安定情緒、解除焦慮,而有的食物就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分泌,為人帶來快樂的情緒。德國科學家從一項針對大蒜的功效研究中發現,吃了大蒜後,感覺不易疲倦和發怒。 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傳遞訊息到神經細胞,近代發現,血清素和人類情緒有關,當提升腦中血清素的含量時,讓許多憂鬱症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癒力。 以下8種食物可「殺」憂鬱,提升快樂度,包括南瓜、低脂牛奶、雞肉、深海魚、香蕉、全麥麵包、波菜、大蒜等。南瓜可提升好心情,是因為富含維生素B6和鐵。 溫熱的牛奶向來就有鎮靜、緩和情緒的作用。雞肉富含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不安的維生素B12,所以當晚上睡不好、白天感覺疲憊時,可多吃點雞肉。 而住在海邊的人都比較快樂,不只是因為大海讓人神清氣爽,還因為海邊居民把魚當作主食,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與常用的抗憂鬱藥有類似作用,讓身體分泌更多血清素。 香蕉是色胺酸和維生素B6的超級來源,這些都可以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全麥麵包因為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而成為抗憂鬱食物。此外,缺乏葉酸會導致腦中的血清素減少,在5個月後會出現無法健忘、焦慮等症狀,而菠菜的葉酸含量很高,因此多吃有益。 另外大蒜雖然會帶來不好的口氣,但能帶來好心情;德國科學家從一項針對大蒜的功效研究中發現,吃了大蒜之後,感覺較不易疲倦、焦慮與發怒。

身心醫學科醫師指出 食療可減緩憂鬱症

來源 : 今日新聞網 記者蔡慶智/嘉義報導 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有助益!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表示,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 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指出,一位25歲男性,因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的行為,由家人帶到身心科門診,經詳細的病史詢問,已達到重度憂鬱症的診斷準則;在考慮後續的治療措施時,病人和家屬就接受一週一次的心理治療,但對是否服用抗憂鬱劑仍有猶豫,因而建議患者從飲食上著手,獲得不錯的效果。 許哲華表示,得憂鬱的人,腦是處在慢性發炎(Inflammatory ) 的狀態,諸多研究報告顯示,Omega 3 多元不飽合脂肪酸,具有神經功能維護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生理功能,而吃深海魚就可以攝取到Omega 3。 乳酪、香蕉、馬鈴薯、豆腐、各種堅果如杏仁、南瓜子等,含有色氨酸,它是一種氨基酸,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五穀饅頭、胚芽米、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減少一些不特異性的身體不適感,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 吃富含維生素C、類胡蘿素,可以抗氧化,清除不利人體的自由基,減少慢性發炎狀態,穩定情緒,攝取含鈣的食物可安定神經和情緒,含鎂的食物甚至可降低幻聽或幻視。 許哲華醫師強調,食物「調理」固然也可起到部份作用,但應考量到其用量較難精確化等因素,必要時仍須以抗憂鬱劑為優先。

如何幫助憂鬱症朋友? 試試傾聽與陪伴吧

來源:今日新聞 (2006/10/06) 記者: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身邊有憂鬱症朋友,卻不知如何陪伴或幫助他嗎?近來因憂鬱症引發自殺事件頻傳,像是日前媒體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妻舅詹明智,因憂鬱症發作跳樓自殺身亡,到底應怎麼陪伴這些憂鬱症患者,董事基金會、自殺防治中心及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共同拍攝「傾聽與陪伴」3分鐘宣導影片,呼籲民眾能正視憂鬱症朋友,給予他們最好的聆聽與幫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億人有憂鬱症,是全球第4大疾病。影片中出現曾經深為憂鬱症所苦的名演員葉歡現身說法,自己那段曾被憂鬱症纏身的日子,每天最痛苦的是傍晚和早上起床後,睜開眼,便不知怎麼度過接下來的24小時… 名導演鈕承澤也指出,自己曾陪伴過罹患憂鬱症的朋友,只不過他覺得自己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常「自以為是」出各種意見,想幫忙朋友解決困擾,可是其實他發現,用心陪伴與傾聽才是最好的方式。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邱震寰指出,若是身邊的朋友出現以下狀況,就可能是得了憂鬱症。如出現2 周以上情緒低落、突然吃很多或吃很少、躺在床上不想動、注意力差無法集中、果斷也變成猶豫不決…這都可能是憂鬱症前兆,應盡速尋求醫師專家解決。 自殺防治中心副主任戴傳文也說,根據研究資料,自殺身亡者中有近9成的人生前均為憂鬱症患者,他認為,如果當時身邊親友能花點時間在身邊陪伴,多給一些支持與陪伴,或許救可減少許多遺憾發生。 家喻戶曉的孫越叔叔在場也強調,應該多花一點時間陪伴憂鬱症朋友,帶他們多去做運動、或者靜靜陪在身邊聆聽、不要再給過多壓力,都是好方法,總之,遇到太多挫折與壓力,應適時讓自己放鬆,帶憂鬱症朋友去看醫生,陪伴他們是做朋友的責任。 — 別太自以為是

C肝根治率高 醫師籲:及早治療,勿忽視肝硬化風險!

文章來源 :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C肝根治率高達六成以上,雖然台灣C型肝炎盛行率僅為3~5%,但若感染C型肝炎未及早治療,20年後將有20~30%的患者演變成肝硬化,其中每年更高達5%~10%的肝硬化患者,可能演變成肝衰竭,3%~5%導致肝癌;對此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林俊彥醫師呼籲,目前C肝根治率高,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以降低肝硬化或肝癌風險! 日前曾有一對年約55歲的夫妻,共同感染C肝,當初先生因產生嚴重腹水症狀,就診才發現為C肝引起的肝硬化末期,一同陪往就診的太太經由檢驗後也得知感染C型肝炎,先生因深受病痛所苦,多次鼓勵太太治療,但太太推三阻四,遲遲不願接受治療,直到先生病情惡化,過世前2、3個月時,太太才在先生的催促下,前來就醫。治療中,先生不幸過世;但太太把完成治療,當作先生的遺命,堅持到底。治療一年後,終於完成治療療程。停藥半年後,再檢驗血中病毒,也測不到病毒量,證實已成功治癒C型肝炎。 對此,林俊彥秘書長表示,由於C型肝炎無明顯症狀,僅會產生疲累感且不易察覺,民眾易忽略疲勞症狀而不以為意。多數得知罹患C型肝炎的民眾,通常藉由健康檢查得知肝功能指數異常,經由進一步血液檢查才得知感染C型肝炎,林俊彥秘書長提醒,C肝根治率高,民眾應養成例行血液檢查的習慣,40歲以上的民眾,也應多加利用健保每三年免費給付的健康檢查做進一步的血液篩檢。 林俊彥秘書長分析,目前C型肝炎治療,以長效型干擾素搭配口服抗病毒藥為標準療法,患者僅需進行半年至一年的治療。每週進行一次的長效型干擾素注射,可自行注射、或於住家附近診所進行施打,患者僅需一個月回診一次,進行抽血檢查治療狀況,再由醫師根據患者狀況調整使用劑量,這可以大幅提高C肝患者的治療便利性。而目前長效型干擾素分為兩種,一種為固定單一劑量的長效型干擾素,劑量不需依患者體重調配,有其使用的便利性,而另一種長效型干擾素則需視患者體重調配,若患者的體重較重,則需要更高的藥劑用量,對於體重起伏較大的病患較不方便。 林俊彥秘書長表示,干擾素為免疫調節劑,主要機轉是促進人體對抗C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功能,但治療中容易產生頭痛、肌肉酸痛等類似感冒的現象;而口服抗病毒藥則會有貧血等狀況,像是頭暈、走路喘急等症狀,但可藉由施打紅血球增生劑,來緩解貧血的現象。針對患者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醫師皆會視患者情況,搭配支持性藥物給予緩解,至於少數患者所產生的掉髮現象,林醫師表示,停藥後頭髮皆會再生長回來,且實際副作用因人而異,患者不必過度擔心。 目前C肝根治率高,以長效型干擾素搭配口服抗病毒藥成效顯著,針對第二、三型的C肝患者,高達90%以上的治癒率,可成功將C肝病毒終身清除,第一型的C肝患者,也有60%以上的治癒率,林俊彥秘書長表示,C肝根治率高,患者僅需接受半年至一年的治療期,就能換來極高的C肝根治率,患者應及早就醫治療,對於治療也應深具信心,不要懼怕! 林俊彥醫師同時強調, C型肝炎治療需秉持「3心2力」的原則,所謂3心即為「關心、耐心、愛心」,患者需「耐心」持續接受治療,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不適感,家人應具有同理心,多「關心」體諒患者的不適,有「耐心」的幫助病人熬過治療期,並秉持著「愛心」,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多給予愛的關照;而2力則為「耐力」和「毅力」,患者需有「耐力」來忍耐治療中的不適感,並具有「毅力」,堅持完成半年至一年的治療期。 此外,林秘書長提醒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過程中,也應戒除菸酒,根據研究顯示,有飲酒習慣的C肝患者,其罹患肝癌機率與無飲酒習慣的C肝患者相較之下,高出2~3倍,且對於治療成果有極大的影響,其治癒機率將可能降低至原先的六成以下。而有肝發炎、纖維化的患者,切勿食用來路不明的食品,以免保肝不成,反而導致急性肝衰竭。患者唯有及早接受正規治療,才是治癒C肝的不二法門! — 我之前一直以為C肝沒有辦法醫. 看到這篇文章又燃起了希望!